(相关资料图)
这是吉林省博物院最重要的镇院之宝,是一件世所罕见的国宝级文物,苏轼的《洞庭春色、中山松醪二赋行书卷》。
这件书画作品为苏东坡传世书法作品中字数最多的一件,全长超过三米,书写在白色麻纸上,共有684字,每个字的大小都和古代使用的一枚铜钱差不多。其中充满诗意的“洞庭春色”和“中山松醪”,是苏轼喝过的两种酒的名字,“洞庭春色”是苏轼在友人处品尝到的,“中山松醪”是苏轼自己酿造的。作者采用了借物抒怀的方式,以酒切入,抒发了自己对政治、对人生的感慨之情。
公元1094年,59岁的苏轼在去往广东的路上写下了这件书法作品。书成以后,作品流入北方地区,从元代开始,先后有七个文人学者和一个皇帝在原作后面书写了“观后感”,并在上面印上了清内府及历代私人鉴藏印章三十余枚,这些“观后感”和印章也成为这件宝贝世代流传的证据。
苏轼《二赋》最后被清宫收藏,存放在了紫禁城故宫的宁寿宫里,乾隆皇帝非常珍爱,经常观赏这件墨宝。时光流逝,末代皇帝溥仪将它带到伪满洲国“新京”——长春,存放在一栋俗称“小白楼”的二层小楼中。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,伪满洲国覆灭,溥仪逃走。这件宝贝被留在“小白楼”中,之后一直下落不明,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吉林市一名教师家中被发现,继而成为了博物馆的收藏品。
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
记者 殷维
图片来源:吉林省博物院
关键词: